流量计费成“老大难”问题 智能化演进可向国外取经
发布时间:2017-08-29 点击:1927
2016年年初,中国移动用户因质疑中国移动错扣千兆上网流量,将其起诉至法院。该事件引发舆论高度关注,被称为“流量偷跑案”。近日,该案有了新消息,北京市二中院向工信部发送司法建议书,称在司法实践中发现,运营商流量计费系统存在检测缺位……
一直以来,“流量偷跑”“流量不清零”等报道屡见不鲜。虽然工信部已表示将在2017年进一步完善电信计费检测管理机制,但2017年已过半,亿万手机用户流量费究竟该如何收取?手机用户和电信运营商间的这个“老、大、难”问题依然待办。
手机流量的话题再成关注热点,尽管运营商日前已推出无限流量套餐,仍引来用户吐槽,认为所谓无限套餐有盛名难副之嫌。流量计费被疑存在的“套路”屡被诟病,成为“历史遗留问题”。
近日,中国移动用户张新年2016年因质疑中国移动存在流量偷跑问题将其起诉至法院的“流量偷跑案”有了新进展。北京市二中院向工信部发送司法建议书,称在司法实践中发现,电信流量计费系统存在检测缺位,导致电信用户对流量计费系统是否正常运行产生合理怀疑,希望有关部门完善法律规定、加大相关监督检查工作。此案虽已审结,但北京市二中院发给工信部的司法建议书显示,该案暴露出电信企业流量计费系统在运行过程中检测程序缺位的问题。
作为电信服务的重要部分,流量计费关系到每一位用户的合法权益,因而备受关注。但是围绕手机流量计费引发的争议在近年来并不罕见。国内漏洞报告平台乌云今年初在一则漏洞公告上称,运营商存在流量计费系统漏洞,用户可以利用这一漏洞完成免费上网,这一漏洞已经存在一段时间,不确定是否有人借此牟利。此外,有业内人士提出,我国目前关于计费性能检测的法律依据并不充分,也是导致问题产生的一大因素。
手机不离手的今日,流量业务渐成运营商主要经营竞争的板块,同时,也不排除运营商后续会出现针对流量经营的多种业务模式。这厢,运营商对未来流量增收前景的预测好不热闹,那厢,“历史遗留问题”也随之被放大。
随着3G/4G商用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数据流量成为消费主流,加之5G商用渐近,流量消费需求更是急剧增长。但与此同时,手机计费也告别2G时代的简单直观,由于手机流量以字节数(比特)为单位,大小不够直观、流量使用不易掌握,不少消费者反映电信运营商提供的流量计量与实际使用感知之间存在较大差异。
工信部此前表示将采取定期委托第三方专业检测机构,对电信业务计费系统计费性能的准确性进行检测,并开展新一轮全国范围的电信计费系统性能检测工作。但行业专家项立刚指出,现阶段将电信计费系统检测的监管权交由质监部门等第三方还不现实。“不是所有的事情都由质监局做,因为计量系统检测有行业要求和技术要求。”
针对“流量偷跑案”中北京市二中院的意见,工信部表示,下一步工作,将从完善电信计费检测管理机制;继续组织电信运营企业开展计费检测;继续组织实施电信计费监督检查三方面展开。完善流量计费板上钉钉,只是,该如何完善,值得考量。
我国或可参考国外运营商的流量监测形式。譬如,在澳大利亚,用户可通过手机运营商的APP查询流量;在韩国,用户也可用手机运营商APP监测流量,并可自行下载相关APP监测流量。一旦出现流量计费存疑,运营商应确保用户在第一时间反馈有效。 只是,流量计费检测目前仍是一个国际性难题,相关国际标准化组织还缺乏统一的计量检测。
2017年是国内进入提速降费的第三年,提速降费也正摊薄运营商的利润,因而流量经营愈发重要。当前,运营商更多地还是承担着流量“管道”的角色,流量计费支撑系统需在提供更灵活支撑的基础上进行变革,以应对未来量经营多变的业务要求。以业内人士的话说,“整个计费系统复杂庞大,全部采用实时计费势必需要付出相当多的成本代价”,未来需借助大数据能力,让计费系统长出“大脑”。
上一篇:行业云成抢手“香饽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