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特区“二次创业”再创辉煌
发布时间:2018-07-20 点击:2667
【珠海特区报】随着港珠澳大桥即将通车、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横琴自贸区发展、“一带一路”倡议深入实施等机遇,标志着珠海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面对新时代,珠海又将以何种姿态迎接新的挑战?近段时间来,市委在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坚决全面彻底肃清李嘉、万庆良流毒影响的同时,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提出在全市范围内掀起一场“思想大解放、作风大转变、效率大提升”活动。这个活动,既是对过去的反思,也是对现实的梳理,更是对未来的谋划。全市各级领导干部要重整行装,焕发精神,切实研究解决一些实实在在的重大问题,从而迅速壮大珠海的能级量级,在新的起点上推动特区“二次创业”再创辉煌。
城市定位:
要仰望星空,更要脚踏实地
城市定位是一个城市根据自身条件及其动态变化,在全面分析城市发展重大因素及其作用机理、复合效应基础上,科学地筛选城市地位、合理确定城市发展战略的过程,从而引领自身发展的目标。珠海1979年撤县建市,1980年设立特区,作为一个拥有特区立法权和较大市立法权的城市,曾为促进全国改革开放提供了不少经验,发挥了“试验田”和“窗口”作用。40年来,历届市委、市政府先后提出了大搞机场、港口、铁路和大桥等基础规划工程战略、以港兴市战略、工业立市战略、科教兴市战略、旅游旺市战略、产业振兴战略、城市拓展战略、创新驱动战略等等,这些战略在不同时期进行了不断的微调和不断的摇摆。相对而言,这些举措在一个时期内或许是可行的,问题在于受多方因素的制约,时左时右,未能有机衔接,没有确立起一个宏观的现实的合理的综合定位,造成了今日珠海生态环境虽然在国内首屈一指,但经济总量在广东占比很小的尴尬局面。追根溯源,珠海更多的是要考虑城市位置和城市使命,建设一个具有实力又有活力、更有魅力的城市。今天,中央和省委赋予珠海建设广东省副中心、珠江西岸核心城市和粤港澳大湾区重要城市的使命和重任,这个目标既是地理位置使然,又是现实选择、形势发展需要。目标既定,就要静下心来,认真总结珠海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历程,调整制定珠海近期、中期以至远期战略布局。在“二次创业”中要重整行装,振作精神,少些坐而论道,多些身体力行。对标广州、深圳,咬定青山,持之以恒,全力建设可以媲美广州、深圳,又与广州、深圳不一样的具有珠海特色的精而强、精而美的湾区城市。
城市经济:
要一柱擎天,更要满园春色
城市经济是以城市为载体和发展空间,资本、技术、劳动力、信息等生产要素高度聚集,规模效应、聚集效应和扩散效应十分突出的地区经济。珠海2017年地区生产总值2564.73亿元,同比增长9.2%,占全省GDP比重仅为2.85%,与一个经济特区应当发挥的作用极不相称。珠海工业发展主要靠格力、伟创力及其他一些较大的企业在支撑,固定投资主要以港珠澳大桥为代表的重大基础设施,以及房地产投资。诚然,央企、国企、外企为珠海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央企、国企、外企受国家政策和国际影响较大,容易波动。而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船小好掉头、管理精细、活力强。在当前经济形势下,扶持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健康发展,尽快提升现代服务业份额,对于增加财政收入、扩大城乡就业、维护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今天的珠海,既要“顶天立地”的龙头企业,也要“百花盛开”的中小企业。当前,我市中小企业以民营经济为主,规模小,数量多,是珠海经济发展的重要补充。近年来,珠海虽然出台了不少鼓励民营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但往往在执行中走样变形,真正落地不多。目前,民营企业经营者信心指数下降,不少企业出现了外迁现象。对此,我们要学习佛山、东莞、中山等周边城市经验,放水养鱼,而不是杀鸡取卵。相关部门应进行反思,少些推脱,多些鼓励,及时调整和完善相关政策,推动人才、技术、项目等资源向中小企业倾斜。同时,要摒弃“老大笨粗”产业,积极引进一批“独角兽”创新型龙头企业,发展产业层次高、辐射力强的高质量经济。
城市建设:
要锦上添花,更要雪中送炭
城市建设是以规划为依据,通过建设工程对城市人居环境进行改造,提供功能服务,为市民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服务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珠海成立伊始,行政中心就位于东部,把香洲这个曾经的小渔村作为主城区重点打造。对比珠海西部,尽管从2003年市委四届七次全会提出了“工业西进、城市西拓”发展战略,2008年6月市委六届四次全会又提出实施“东部大转型,西部大开发”战略,西部地区工业化发展虽然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城市规划未见真正融合建设、一体发展,甚至低于东莞、中山部分村镇的建设水平。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局面,既有体制的、规划的问题,又有政策和资金的问题。现在该是到了“开渠放水”的时候了。
珠海不仅仅是香洲人的珠海,而是包括斗门、金湾人在内的全体人民的珠海。特区早已扩容到全市。再说,港珠澳大桥即将通车,西部地区接受大桥辐射集聚港澳资源要素的条件已经成熟。因此,要从全市发展大局出发,从珠海2035年、2050年发展远景着想,加大对西部城区的投入,通过以行政中心西迁构建城市发展大格局,为人才集聚、人口扩张、产业发展和打造万亿GDP能量级城市提供一个巨大的“蓄水池”“能量池”。
城市形态:
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
城市形态是指一个城市以实体环境以及各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和形成。主要包括区域内城市布点形式,城市用地的外部几何形态,以及城市社会、文化等各种无形要素的空间分布形式。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这个理念是发展观、政绩观、财富观、价值观的高度统一。珠海40年来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坚持环境建设与经济建设同步发展,把一个小渔村建设成为初具规模的现代化海滨花园城市。但也要清醒看到,目前我市的经济总量不大,只有深圳的十分之一。当务之急,就要在生态保护中实现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高技术含量、低能耗低消耗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进一步提高城市经济实力。目前,国家正启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正因为珠海有着亮丽的生态招牌,才成为珠江西岸乃至全国、全世界人民向往的明珠城市。珠海虽然不能与深圳、广州拼GDP,但可以通过巩固提升生态优势,同时在高等教育、科技创新和社会管理等方面扬我之长、补我之短,把生态优势真正转化为吸引人才、集聚资金、驱动创新和市场竞争的优势。
城市合作:
要服务港澳,更要合作共赢
城市合作就是地区间、城市间有序竞争、均衡发展、双方受益。长期以来,不管是珠三角、长三角,还是京津冀,经济发展始终在行政区划的框架内进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区域科学分工、整体发展。珠海之所以能和深圳一样成为国内第一批经济特区,主要原因是毗邻港澳,因此享受特殊政策并得以迅速发展。做好区域合作,必须站在政治高度,主动承担起支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的重任。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桥头堡,珠海必须明确自身发展定位,扩大开放领域,消除区域间要素自由流动的制度弊端,全力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一带一路”建设。在这点上,要有大局意识、发展意识,要借助香港这个全球金融中心、航运中心、信息中心和澳门世界旅游休闲中心、葡语国家经贸平台,拓宽国际合作的大空间和大渠道。此外,要抢抓国家赋予自由贸易试验区更大改革自主权和深中通道建设的发展机遇,携手港澳,高标准建设横琴自贸试验片区,高标准建设港珠澳大桥经济区,从而更有力地推动横琴、保税区、洪湾片区一体化建设。同时,要从服务于国家战略出发,出台有利于珠海发展的政策措施,尽快壮大珠海能级量级,使珠海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在实施强国战略中作出更大贡献。
下一篇:打通产业链“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