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游防沉迷实名形同虚设 移动端监管亟待守门人


发布时间:2016-12-06 点击:1365

 网络游戏蓬勃发展的同时,关于年轻人沉迷网络游戏不可自拔的新闻也层出不穷。《华商报》日前就调查报道了目前网游防沉迷系统存在的诸多漏洞。新华网也报道指出,我国的游戏分级制度仍没有具体实施,许多游戏并没有对不同年龄人群设定严格门槛。这是造成许多未成年人沉迷游戏的一大原因。网络游戏沉迷现象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尤其关系到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亟需有关部门和游戏运营商等各方的重视。

 网络游戏实名制漏洞多

 网络游戏是“吃人老虎”的比喻由来已久,如今更呈愈演愈烈之势。“陕西11岁男孩,不到3天时间,偷发微信红包近万元买手游装备”“15岁少女沉迷手游,父亲一年内砸六部手机”“13岁的少年,在短短的8天时间里,花掉奶奶12000万元辛苦钱通过微信购买游戏装备”“17岁少年沉迷网游,3年内疯狂盗窃18起”……类似的消息可以说是屡见不鲜。

 《华商报》日前针对目前网络游戏实名制的问题进行调查,调查发现,未成年人可以通过网络搜索到成年人身份证号,进行实名注册,这样就能绕开防沉迷系统。调查还发现,电脑端被拦截,移动端无障碍、姓名不匹配也能通过游戏认证、虚填身份证号试几次就能登录游戏、甚至年龄标注200岁的玩家也能实名注册。可以说,网游的防沉迷系统犹如一只好看的花瓶,只是一个摆设。

 目前控制未成年人沉迷网游的唯一渠道是通过玩家实名注册登记的身份证号来确定玩家是否成年,但如上述调查所示,网游实名制漏洞频现,亟待补缺补漏。

 移动游戏市场呈现监管空白

 近几年,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带动了手机游戏的发展。据2016年Q3中国移动游戏行业报告显示,Q3市场有5662款游戏上线,角色扮演类占AppStore畅销榜过半。亚洲市场研究公司NikoPartners预测,到今年底,中国移动游戏玩家数量将达4.65亿,比过去两年增加1亿多。越来越多的年轻游戏玩家或不再使用电脑或游戏机玩游戏,而选择用手机上网玩游戏。青少年成了手机游戏的一大玩家主力。

 由于移动游戏拥有巨大市场份额,为了获更多的市场,有些游戏经营公司便铤而走险开发违反规定的游戏。据中国音数协游戏工委、伽马数据发布的《2016年4-6月移动游戏产业报告》显示,仅第二季度中国移动游戏市场收入达到198.4亿元。庞大的数字背后却是高利润导致的市场的狼吞虎咽、众多游戏运营商的唯利是从。

 有相关人士称,就像手机实名一样,手游实名技术上没有任何问题,就看企业是否愿意去做。但有游戏企业顾虑设置门槛过于严苛,可能会影响用户量、降低企业的收益,便视把控手游实名于无睹。

 同时,目前针对移动游戏市场的监管仍无法跟进其发展的步伐。近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办公厅此前也印发了《关于移动游戏出版服务管理的通知》,但关于是否应在移动网络游戏中添加实名注册防沉迷系统,仍未明示。

 中国网络成瘾问题的香港城市大学心理学家岳晓东提出:“如今智能手机已经取代电脑成为新的网络成瘾原因。如果不给予关注,这将成为一个重大社会问题。”

 网络游戏需各方共同规范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手机游戏成为人们打发闲暇时间的选择,随之而来的,手机游戏沉迷问题也正呈现日益扩大的趋势,治理手机游戏沉迷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焦点。特别是防范未成年人沉迷游戏的问题,需各方的共同努力。

 一是监管部门需加强制度建设,强化管理。对网络游戏市场的管理,监管各方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应进一步制定和完善网络管理的法律法规,规范网络文化市场中的各类经营行为。日前,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已下发《关于顺延<关于移动游戏出版服务管理的通知>有关工作时限的通知》,现将补办相关审批手续的时限顺延至2016年12月31日,同时政府需加大对于违法的游戏开发商的惩罚力。

 二是游戏运营商承需担起监管的责任。在游戏中通过技术性手段对未成年人进行保护,如在游戏开发时注重对年龄的筛选及内容的制作,还有就是要求玩家提供身份证号码或相应的身份证明,同时游戏后台应进行相应的技术跟进,对连续的大额消费等可能出现的未成年人购买行为进行甄别和提醒。设立“防沉迷提示和网络预警方案”,要对自身网游产品与玩家负责。同时,对于网游防沉迷系统的升级势在必行,有玩家就建议,防沉迷可以考虑进行面部识别。

 三是完善家庭对孩子的教育。孩子沉迷网游实际上也存在心理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家长的引导与指正不可缺。网络游戏不是洪水猛兽,电子产品高度普及化,让孩子不接触是不可能的。只要运用适度,莫盲目沉迷,电子游戏、网络游戏仍是一种可推行的休闲方式。

上一篇: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

下一篇:滴滴联合150家出租车企业探索网约车融合发展路

返回上一级

登 录 ×